查看原文
其他

我花钱买的紫砂,凭什么不给我配壶盖?

 关注 ▲“紫砂壶收藏” 这里有最专业的紫砂知识


紫砂壶在使用过程中,壶盖常因失手打碎。

紫砂壶打碎了,多少人会重做,壶盖打碎了,多少人不想重配。 但是壶艺人往往只想重做不想重配,玩壶者不免会有些怨气和想法。



部分壶友抱怨,说:我买的壶,不小心把盖摔了,去找做壶的艺人,谁知道竟然不愿意给我配壶盖!我花钱买你的壶,你凭什么连个小小壶盖都不帮我补?


如果壶商轻易就给你配了一个壶盖,这时你反而要当心,为什么这么容易就配了个一模一样的盖子。




在紫砂行业里有句话:宁做三把壶,不配一个盖。为什么呢?


只要了解了紫砂泥的特性和紫砂壶的制作特点,玩壶者就能够理解了。



  收缩问题  


紫砂壶从制作到完工的过程当中会经过很多次的干湿、收缩。



我们在做这个盖的时候是跟壶同期做的,同期收缩,所以这个盖整进去正好,包括后期烧成之后的整理,都是正好的。


如果壶完成了之后再单独从泥做的话,这中间的收缩程度跟身筒的收缩程度是不一样的,没办法掌控。



即使知道泥料的收缩率,假如说用卡尺来量,如这个泥性(紫泥)收缩是12%,那么在量这个坯体的片子的时候,放大12%。


你认为你放大这个12%是精准的吗?如果你觉得已经精准了,但是在拍打泥片的过程,在制作的过程当中,还有一丝一线的来去。



这个“来去”就决定你这中间是否晃荡,是否大小偏差,这个就很难掌握了!所以有一句话:宁做三把壶,不做一个盖。



  颜色问题  


同一块泥,在不同的温度下,烧成的颜色也会不一样。


做的时候,盖子和身筒是套在一起收缩的,温度刚刚好,窑的气氛也刚刚好,它颜色是一样的。



如果说下次重新用这个泥,做这个盖子。


刚好放的窑的位置不一样了,壶放的位置高低也有不同,里外也有不同,它进入窑的气氛就不一样了,出来的盖子也会颜色不一样。


紫砂泥是纯原矿天然生成的,每一块都有一些细微的差别,烧结的时候体现的杂色不一样。


所以即使配上去正好了,千载难逢地正好了,出来的颜色不一样还是不舒服。



质感


壶体颗粒质感取决于泥料种类、泥料加工方法、生坯干湿度等因素。


目前,紫砂壶的制作完全是凭经验的手工操作,对于泥料的把握程度也只能限于经验可控的范围之内,如泥料中类、生坯干湿度等。



但泥料的具体加工方法却不是壶艺人能知道的,选同种泥料容易,选与原来加工方法(磨碎、炼制、陈腐)一样的泥料难。


此外,现在很多紫砂壶,都是借助石膏模具的半手工制作,配壶盖,就必须找到当初的石膏模具。


对于一些作品款式比较多、变化比较快的壶艺人来说,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。



可能当初制作的模具已经销毁。


所以,配一个壶盖,对于壶艺人来说,比做一把新壶更难。


某种程度上,做一把新壶相当于摔碎一块玻璃,偶然随意即可,而给原壶配盖,则相当于将破碎的玻璃拼起,纯属刻意强求。


配壶盖如此费力不讨好,壶艺人当然不愿意干了。



  配盖实例  


上海著名海派画家兼紫砂收藏家唐云藏有一把清末“日巅山馆”款的紫砂《汉铎壶》。


上世纪文革初期被红卫兵抄走,至70年代末清退唐云的抄家物资时退还唐云,但壶盖已失。


后唐云求助于老友顾景舟为其配盖,顾景舟当仁不让一口答应。



他叫来赵江华(1950年出生,顾大师私人医生,常跟顾学艺)与关门弟子葛陶中,由顾大师亲自配泥。


配好泥后,由赵葛两人先捶泥,捶泥要按顺序与方向,然后切割,一道程序也不能错,整整三天才把泥捶


这时顾大师叫葛陶中做了好多个试片,按高、中、低三种温度进窑烧制,如此反复折腾,不断尝试。



开窑后,看何种温度的试片与《汉铎壶》的壶体色泽相符。


然后顾大师亲自用捶好的泥制成汉铎壶的壶盖,按刚才泥色相符的温度进窑烧制。


出窑后的壶盖与《汉铎壶》的壶体色泽和谐,转动灵活,妙手天成 。



可见配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,何况当今世上还有几个顾景舟大师这样技艺高超的人呢?




关于我

若愿与我为友可加微信,验证暗号:壶友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